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

团队成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创新团队» 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 团队成员

团队成员

  一、团队人员组成

  二、团队成员简介

  关贵全,1974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硕士学位,2010年于法国雷恩第一大学获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团队首席,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态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分会虫媒病与虫媒学组委员。参加工作20年来致力于外寄生虫与虫媒病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和诊断检测与防控技术的研究,目前侧重于梨形虫基因组和功能基因、入侵致病和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欧盟INCO-DEV和第七框架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948项目、国际科学基金、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等在内的20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展,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编/译著著作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科研成果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奖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项。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5名,在读硕士3名,博士2名。

  殷宏,196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团队资深首席。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所长,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兽医协会副会长,中国动物防疫委员会动物寄生虫病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宁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参加工作30年来致力于反刍动物寄生虫及虫媒传播疫病的病原特性、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欧盟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际科学基金等 20余项科研项目,主持召开 4次中国欧盟蜱和蜱传病国际会议。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论100多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25名。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论文5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

  罗建勋,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本科毕业,1990年、2004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副秘书长、国家动物卫标准委员会委员、动物学会寄生虫学分会理事、动物传染病与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兽医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要从事动物梨形虫病基础研究和防控技术研究,包括梨形虫的分类、环形泰勒虫与宿主细胞互作、病原分布调查、诊断、药物治疗、疫苗研制以及硬蜱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先后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四类新兽药1个,制定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主编、副主译著作各1部。

  刘光远,1963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寄生虫病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寄生虫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全球卫生分会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特聘专家、兰州微量元素应用与生命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英国牛津生态与水文中心(NERC/CEH of Oxford)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蜱及蜱传病、动物寄生虫种质资源以及动物寄生虫学与免疫学的研究工作,目前侧重于蜱及蜱传病的生态学、流行病学、遗传演化、功能基因、小RNA与靶基因互作、入侵与流行的疫情监测与预警、风险评估及精准溯源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项目、基础性工作专项、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近30项。起草或参与起草了《原虫类菌种资源的保藏技术规程》等10多个规程和规范,出版著作或专著18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76篇,分别发表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Parasites & Vecto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asitology、中国农业科学、动物分类学报等刊物;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农业部及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等成果奖8项。

  李有全,男,1975年出生,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隶属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创新团队。1998年7月本科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2001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至200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并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今一直在兰州兽医研究所工作。2015年12月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外寄生虫及虫媒病相关工作的研究。2011年以来,以第一参加人身份参与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负责体系日常事务的管理、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2012年以来,从事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1项。参加的科研项目包括“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欧盟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支撑计划以及科技部自然资源平台项目等十多个科研项目。发表论文80篇,包括SCI论文45篇。获授权专利3项(第一完成人),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5年参加了在日本带广大学世界原虫研究中心举办的为期一月的蜱和蜱传病培训班,2009年5月和2010年11月分别参加了在德国吕贝克和摩洛哥举办的世界虫媒病大会和热带泰勒虫病大会。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访学一年,参与人类疟原虫疫苗的研究工作,以及虫媒病互作机制研究。

  刘志杰,男,1975年8月出生,博士学位,副研究,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骨干,综合处处长。2000年于甘肃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甘肃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10年于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兽医学博士学位。现从事蜱传病(非洲猪瘟、无浆体、立克次氏体等)的流行病学、防控技术、基因组学以及天然免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非洲猪瘟为重点研究对象,与波兰国家兽医研究所、与位于肯尼亚的国际家畜研究所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于2018年与波兰国家兽医研究所Grzegorz Wozniakowski博士联合申获了非洲猪瘟诊断技术联合研发的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主持过的项目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973”子课题,甘肃省重大专项;参加欧盟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撑计划等20余项科研项目。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参编/译著著作 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各1项。

  独军政,男,甘肃礼县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曾先后在丹麦科技大学国家兽医研究所、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和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病毒学中心做访问学者。目前任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创新团队科研骨干,主要致力于动物虫媒病毒(蓝舌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宿主免疫应答、诊断技术和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甘肃省国际合作专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以及横向合作项目等10余项。在J Virol、Proteomics、J Biotechnol、Vet Microbiol、BMC Microbiol、中国农业科学、畜牧兽医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期刊收录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编《动物病毒反向遗传学》、《骆驼传染病》等专著6部,指导培养研究生10余名。

  田占成,1977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动物寄生虫学及其分子生物学。主要致力于虫媒及虫媒传播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研究及其疫苗的研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甘肃省自然基金、国家基础平台项目、国家高新技术“863”项目子专题、科技基础工作专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5篇。参编著作2部。署名专利2项。获三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等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

  牛庆丽,1981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7年12月于德国慕尼黑大学Max von Pettenkofer-Institut für Hygiene und Medizinische Mikrobiologie访问学习,主要进行莱姆病病原分离,培养与鉴定研究。2008年于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7月开始供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虫媒与虫媒疫病创新研究团队,科研骨干。2010年12月至2014年4月于法国南特国立兽医学校(ONIRIS)获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17年3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公派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UTMB Health)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HIV等病毒免疫学、病毒载体比较免疫学、宿主与病原相互作用及新型病毒疫苗开发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参加工作10年来致力于虫媒传播病原引起的多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分子免疫学、分子诊断方法和新型疫苗研制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甘肃省自然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增量项目各一项。参加国家“863”,“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欧盟科技合作项目(PIROVAC)等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相关署名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42。国内核心期刊5篇,参译《骆驼传染病》。

  刘军龙,1980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2007年7月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参加工作,主要进行牛梨形虫病原检测、分类及预防工作。2010年10月-2013年8月在德国博斯特研究中心学习工作,从事蜱对宿主免疫调节作用的工作。2013年11月回国后,继续在兰州兽医研究所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工作,从事环形泰勒虫转录组学、环形泰勒虫与宿主免疫相互作用及牛梨形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分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作为课题骨干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发表SCI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SCI文章发表7篇,申请专利6项。

  高闪电,男,1980年生,副研究员,2008年8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家畜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先后参加了国家支撑计划、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专项(农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甘肃省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论文8篇;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论文6篇。

  杨吉飞,1985年生,副研究员。2007年7月本科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10年7月硕士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专业。2014年1-12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微生物与病理学系访问学者。2009年9-11月,在西班牙食品与农业技术研究院动物健康研究中心开展外来疫病非洲猪瘟诊断防控相关技术的研究。2010年至今,分别赴美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波兰、肯尼亚等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非洲猪瘟、新发虫媒细菌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诊断防控、分子流行病学及风险评估等研究。先后参加包括欧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项目、“863”项目、农业部“948”项目和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刘爱红, 1975年生,助理研究员。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严重危害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牛、羊梨形虫病,主要进行不同梨行虫的病原分离、病原特性、分子分类、流行病学和诊断方法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现阶段主要进行牛巴贝斯虫病和双芽巴贝斯虫病ELISA试剂盒的研制。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资源平台、“973”、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欧盟项目、甘肃省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等项目。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其中在国际性学术刊物(Sci收录)发表论文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任巧云,1978年生,助理研究员,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运用昆虫病原真菌、化学药物和植物源杀虫剂等对蜱进行防控的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甘肃省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项目一项。先后参加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等项目,工作以来以第一作者共发表文章12篇,其中SCI 5篇。

  罗金,男,现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会员。多年来主要从事蜱功能基因,蜱microRNA,转录组,蛋白质组,宏基因组以及蜱传病原特性、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参加国际原子能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对我国区境内的马梨形虫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初步阐述了马泰勒虫系统发生关系及病原分类地位。厘清了我国马泰勒虫与其他国家流行株之间的同一关系。并先后建立该病原的常规PCR、qPCR以及间接ELISA诊断方法。建立了我国主要蜱种不同发育阶段microRNA数据平台,对部分功能microRNA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就其功能进行了验证,极大地丰富了基因调控因子的数量与种类。在此期间在Parasite,Gene,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中国农业科学,分类学报等期刊发表篇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王锦明,男,助理研究员,2017年7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创新团队、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甘肃省自然基金1项;主要从事蜱传性动物寄生虫病、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

  三、研究生培养情况

  出站博士后2人:陈泽、刘志杰

  毕业博士研究生:殷宏、罗建勋、刘光远、李有全、关贵全、刘志杰、田占成、李平花、李炯、林密、白兴文、苟惠天、王艳华、李文卉、牛庆丽、吴琼、赵洪喜、高闪电、殷方媛、赵帅阳、马永华、韩蓉、王积栋、Mirza Omar abdallah、Darien Kheder Alimohamed、Muhammad Adeel Hassan、Rashid Muhammad、Muhammad Uzair Mukhtar

  毕业硕士研究生:殷宏、刘光远、关贵全、刘志杰、刘爱红、高金亮、党志胜、高玉龙、袁改玲、杨东英、赵振军、孙红武、王艳华、李文卉、孙彩琴、鲁炳义、王凡、史耀旭、樊瑞泉、马米玲、刘军龙、赵海平、高晗、王屿、赵金国、李金杰、牛庆丽、郝雪峰、宋亚静、金玉荣、杨吉飞、杨朝霞、王子坚、张宝、杨生海、付钰广、徐宗可、孙明、彭欲率、柳文华、汪月凤、杜鹏飞、袁延庆、任巧云、迟庆安、王锦明、何海宁、岑双庆、杨波、张晓、王积栋、张浩浩、赵帅阳、李安岩、刘庆、朱海、卢怡竹、李亚琼、袁丽芹、卢海燕、杨聪山、李志、李倩、陈新新、于培发、陈秋语、刘娟、杨强、邢闪闪、秦鸽鸽、罗金、谢俊仁、王路、王素艳、张丽艳、张萍、田美媛、李知新、刘建刚、沈辉、郭锦霞、袁小松、王芳芳、刘小翠、郝嘉玮、王振国、李四通、黄德轩、张国芮、翟斌涛、杜荣胜、何欣、潘玉萍、杜晓月、康棣、康彪、于瑞明、陈银银、吴锋、赵亚茹、李禤、徐建林、周亚红、曲志强

  在读博士研究生:马全英、刘文阁、郝荣增、李志、王晓星、文圆、康棣、Naveed Iqbal、李迎迎

  在读硕士研究生:贾丹、相权珈、吴泽功、倪军、许肖枫、车永军、张忠辉、丁晓攀、吕照勇、施磊、谭阳春、王兆贵、张璐、李贺海、张鑫、刘银光、孙浩、仇晓飞、王佳慧、贾丹、吕欣倩、曹天行、张高峰、户鑫兵、曹润来、李余彬、邱云飞、敬梦瑶、杨赛霞、石苗